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5年03期
卷首语 |
文学与人生
在我眼里,文学就是我的人生,将陪伴我一生。文学就是书香,而书香就是一个人的气质,可转变为花香,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别以为看过的书籍就成过眼烟云,其实它们仍嵌在我们的记忆里,渗透在我们的肌肤、血液里,滋养着我们的骨骼,默默改变着我们的谈吐举止。 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遇见,遇见了书,是我文学人生的一大幸事。我在福建海边长大,小时候随大人上山劳动,休息时《新华字典》成了我的最
创作 |
渭南愣娃告御状
清乾隆年间,陕西渭南重泉县连遭特大旱灾,夏麦大部分绝收。秋上东北乡几十个村子又遭特大雹灾,柿子、红枣落了一地,农民哭声连天。李知县匿灾不报,还巧立名目增加派款,农民怨声载道。 东北乡冯家村有个年轻人叫冯廷理,只读了五年私塾,但人却有胆识。他看秦腔戏里有大冤的人上京告御状,便想效仿。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就去城里找县上知名的讼师孙如僚商量。 孙如僚听了冯廷理的想法后说:“俗话说,要打通通鼓,离不开三
创作 |
水井西瓜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依次轮回,不争不抢,各有各的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间四季,低调温润,一点也不张扬,潜入尘世细无声,以岁月为画笔,在天地间画下了人生百态。 夏日里,三伏天,热浪无处不在,一浪热过一浪。正当人们汗流浃背之际,阵阵凉风不知从何处跑来,一把拽走了附在身上讨人厌的湿热,在滴滴汗水里掺进了丝丝凉意。正想好好享受一把,她却又调皮地跑开了,没了踪影。 从过去到现在,人们为
创作 |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幼时寓居城南老高桥,门前潺潺流淌的是南城河。不甚宽阔的河面,上面架有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拱桥。河的两岸遍布水草和芦苇,不时有水鸟掠过。夏日夜晚,我常随母亲搬张旧藤椅到河边纳凉,顺便听母亲不知疲倦地哼唱邓丽君的歌曲:“小河弯弯,流水不断来……” 我更青睐外婆家门口的那条大河。它在城北西坝口,大人们管它叫东城河。东城河水面敞阔,景致也格外丰繁。夏日傍晚,我们这些赤膊的淘气包会跟在大人们身后屁颠屁颠往河边
创作 |
家乡的农作物之花
我的家乡位于农牧过渡带,县域土地广袤,农作物种植规模达一百万亩,其中不乏开花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之花既不同于公园、庭院、住宅区、街道上的观赏之花,又有别于开在春天里的各类果树之花,这些花开在夏末秋初农作物收获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斯时,各种农作物之花竞相绽放,姿态杂出,俨然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花花世界。 家乡的油菜花种植最为普遍,几乎遍布各个村落。油菜花怒放时,灿烂金黄的花朵稠密得一若流瀑,仿佛油彩泼
创作 |
回梦
传说,在南洋有一种秘术叫作回梦,人只要一经施法便能在梦中撑一艘小船,划开记忆的波澜,驶向日思夜想的地方,见到魂牵梦绕的东西。那小船划开的一缕一缕的水波便是你的思,你的念。我就中过这个“术”。 我出生在滨海之地,长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中,小镇不大,一道阡、几道陌便轻而易举地把小镇给团了起来。一条蜿蜒的雁乐溪懒懒散散地盘在镇边,把小镇都笼罩在氤氲的水汽中,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早已被这如水的小镇所浸染。
创作 |
猫去哪儿了
我问母亲:“如果要跟别人讲那只小猫的故事,会从哪儿开始说呢?” “有什么好讲的,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小破猫。” 的确,已经三天没见到它了。喂养成习惯后,母亲每天都会把中午剩下的饭菜挑选一遍,然后装在一个小罐子里,放在门前的台阶上。她和那只怯生生的小猫似乎形成了某种默契:把食物放下后就走,等她一进门,小猫立刻就不知从哪儿窜出来大快朵颐。 母亲对那只小猫的记忆似乎只剩下它的不辞而别。这也难怪,她
创作 |
许映壮的诗
村庄 那么多山,连着内心的苍茫 唯有前行,可以重新带我回来 直到一大片层林叠翠,把伏在沟谷的风从中劈开 通往一低再低的地方,世界消失了 只剩下一座村庄,独守冷与暖 再向庄稼地十里路,接近思念 一阵阵沁人肺腑的空气压住 我不安的身影,透过长满青草的四野 羊群在我身旁改道,在薄暮中渐远 似乎一些旧事被啃得不知去向 我已叫不出这里所有的名字 我看见一切凸现事物的中间 是不分高低
创作 |
秋日离歌(组诗)
秋日离歌 秋风搅动稻田的金黄,一片波澜 那是时间的笔触,细腻而温婉 农人伫立凝望,丰收的画卷 汗水落入泥土,滋养希望的田园 落叶,如天空的叹息 轻轻飘落,绘出别离的轨迹 鸟儿振翅,穿越季节的缝隙 唱离歌一曲,在枝头久久盘旋不离 果园里果实硕大,闪亮在枝头 你笑在秋日里,明媚而温柔 枝头的果实,是秋天的馈赠 也是秋风离别前,最甜蜜的挽留 夕阳西下,天边的橘红铺展 离别时的
创作 |
一只棕色云雀(外一首)
台风过后 河水漫过堤岸 淹没了林间小路 淹没了河中浮桥 也淹没了 经常一个人 散步的刺毛岛 一只棕色云雀 站在折断的树杈上发呆 寻找被台风刮走的孩子 还是被树枝压死的爱人 我不得而知 希望都不是 悲伤的何止云雀 还有河边的垂柳 有的被扯断了秀发 有的被吹折了纤腰 一池荷花 失去往日优雅 秋蝉扇动翅膀 做最后的挣扎 台风过后 西天出现 万道红霞 映红了
创作 |
回忆(外三首)
我不过是想给我的梦想挂一个急诊 哪怕只是一个庸医, 再说些,无可救药的话。 那时我还在高中,梦想健康爽朗 灯光下桌椅被整齐地码住 庄家开牌,见证波浪与起伏。 这就是隐居在横幅与标语的山上 坐落在桌椅与讲台的山脚, 我那不知好歹的梦想。 飞蛾 你是否记得那只扑火的飞蛾 记得它在幽夜里耀灼的光姿。 它轻声呼喊,静夜里,四周 一片寂寞。 夜总不讲道理地把世界拥入怀。 吐纳,
评论 |
从世界文学视角看莫言作品的内在价值
[摘 要] 从世界文学视角审视莫言作品的内在价值,既是对莫言个人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多重叙事视角、深刻的历史反思、东方集体主义思想的传承以及独特的文学语言与风格,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分析莫言作品的特点及其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揭示莫言作品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实现广泛传播的原因
评论 |
浅析沈从文作品地域性的成因
[摘 要] 自古以来,文学都是有地域性的,作家的文学创作总是和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的作品地域色彩浓厚,其用湘西的语言表现湘西的文化、历史、人物、事件,用带有湘西特色的文学手法真实地反映湘西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沈从文作品的地域性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深入挖掘沈从文作品的魅力源泉,进一步了解湘西与沈从文创作的关系,通过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经
评论 |
再论冰心散文的“新文艺腔”
[摘 要] 五四时期,抒情小品文由《晨报副刊》的“浪漫刊”专栏起步,随后,冰心的作品《笑》和《往事》在《小说月报》革新号“创作”栏目推出,呈现出她对散文创作审美层面的自觉追求。冰心行文深受古典传统浸染,并融入了西方语法技巧,在新旧文学过渡的浪潮中造就了极具个人风格的“冰心体”。尝试将“冰心体”散文作为现代散文初创期的一种代表性文体,用“历史还原”的方法考察其形成及风靡于青年读者间的内源性,重新审
评论 |
中印文学审美主体再解读
[摘 要] 从中国近现代文学接受史来看,印度作家泰戈尔与诸多中国现代作家之间有着深切的联系。泰戈尔与徐志摩从相闻、相识到相知,在心灵沟通以及诗歌创作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契合。试图分析泰戈尔与徐志摩的诗歌主客一体、追求无限、寄情自然及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过程,进而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复杂的思想背景与印度语境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结合历史宏观学,尝试从基础文本分析入手,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关
评论 |
论欧阳修退隐时期的“情痴”形象
[摘 要] 欧阳修晚年归隐颍州后整理完成了《采桑子》组词。通过《采桑子》组词,可以窥见他退隐时期的“情痴”形象:他是痴情于西湖美景的“闲人”,也是感慨世事变迁的“衰翁”。他集闲适与悲哀于一体,但哀而不伤,进而追寻到人生的价值。欧阳修“情痴”形象的形成与他对人本质的认识、对儒家“道”的体认有关。同时,欧阳修的词促进了词的“雅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 键 词] 欧阳修;《采桑子
评论 |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自我认同建构的叙述策略
[摘 要]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华裔作家受跨文化经验的影响,在华裔身份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挣扎。他们为了更好地表现自我建构危机与找寻自我认同,巧妙地运用了失语与复调的叙述策略。在作品中,当代华裔面临因失语造成的自我认同构建的危机,表现为哑病造成的“失语”、双重语言环境中的沉默及短暂或突发性的失声三种情况。而当代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复调结构分为“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前者
评论 |
“风格即人”:论女作者笔下女主角的觉醒
[摘 要] 从“风格即人”的角度出发,探寻《小妇人》《飘》这两部经典作品在同一宏大的、发扬女性主义的主题下,由于创作者的个性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并从文本、作者、社会历史背景及精神四个维度进行对比论证。先简单梳理女性作者笔下女性角色的觉醒并比较异同,再从文本情节与作者个人经历的相似性出发讨论,继而联系作者创作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最后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抠作品细节,探讨作品在发扬女性主义精神光辉时存在的社
评论 |
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与文化批判
[摘 要] 《百年孤独》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揭示了拉美社会的历史循环、文化批判意识以及人性、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马尔克斯以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为载体,对权利与腐败、暴力与冲突、物质主义与人性扭曲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世界。基于此,解读了《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与文化批判意识,旨在通过分析小说的时空交织叙事、虚妄怪诞的情节设定、神话元素的融入以及
评论 |
技术与人性之间:星新一《人造美人》的伦理探索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之发展,科学技术之益处亦愈发凸显。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副作用也随之显现。这种副作用所招致的弊病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价值以及人类对于科技的态度。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阐述星新一小说《人造美人》中对于科幻文学的关注以及这一科幻文学背后的伦理反思。 [关 键 词] 科幻文学;星新一;生命伦理;伦理反思;文学伦理学批评 引言 星新一(1926—19
研究 |
《诗经》中的时空书写与生命意识的交融
[摘 要] 时空书写与生命意识是《诗经》中两个重要的主题,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部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自然景观中的生命感悟、社会变迁中的生命体验、人生历程中的时空感怀三个方面论述了《诗经》中时空书写与生命交融的表现,探讨《诗经》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呈现其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深层内涵。 [关 键 词] 《诗经》;时空书写;生命意识;哲理思考;人文关怀 引言 《诗经》以丰富的内容反映了
研究 |
“鼓盆而歌”与“向死存在”
[摘 要] 生死问题作为指向主体存在最深刻且无法逃避的根本性追问,是哲学视域下不可忽视的终极性问题。死亡作为在世的终结,却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完结与消失,反而在与“生”的照面中具有敞开性的意义。在审视本己之死与他者之死的具体情境时,庄子和海德格尔分别在“道”与“存在”中实现主体价值的找寻。在庄子面对妻死时的“鼓盆而歌”和海德格尔所言的“向死存在”中,可见庄子和海德格尔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深思。两位哲学
研究 |
浅析王心敬对《大学》“三纲领”的诠释
[摘 要] 王心敬对《四书》中的“明亲止善”概念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阐释。他推崇古本《大学》,并在其哲学体系中,以“明亲止善”为核心,与“明亲一贯”的实用主义思想融为一体。 [关 键 词] 王心敬;《大学》;明德;亲民;止善 引言 王心敬,生于1656年,逝于1738年,字尔缉,别号丰川,陕西户县人,是明清交替时期的一位杰出学者。早年因岁试遭辱而放弃科举,后师从阳明心学传人李二曲,经多年
研究 |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魏晋至南朝诗风的风雅流变
[摘 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往往被作为一个时期进行考察研究,但具体到魏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其诗风并非一成不变。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魏晋南北朝诗坛中最杰出的代表,分别代表了魏晋古朴诗风和南朝新诗风之集大成者。因此,试以陶、谢为切入点,分析其身份的差异导致不同的诗风选择,并试比较他们诗歌实践中的艺术、思想差异性,从而窥得魏晋至南朝诗风的风雅流变。 [关 键 词] 陶渊明;谢灵运;魏晋南
研究 |
金朝撒改家族地位初探
[摘 要] 撒改家族的三位代表人物撒改、宗翰、秉德在金朝前期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金太祖、金熙宗、海陵王分别是在撒改、宗翰、秉德的支持下得以继位,撒改家族与皇族之间存在同一性。但随着金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撒改家族与皇族间的关系由同一性逐渐向矛盾性演变。通过考察撒改家族三位代表人物地位的起伏,可对上述演变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 键 词] 宗室;勃极烈;中央集权;撒改家族;宗翰 引言
研究 |
西宁侯宋晟:大明西北边疆的守护者
[摘 要] 元末明初,动乱不止,同时也涌现出许多著名将领。宋晟从小就跟随父兄参加红巾军起义,在父兄、邓愈的谆谆教导以及自身的努力下,他很快就成为独挡一方的年轻将领。真正让宋晟威名远扬的则是四镇凉州。在凉州宋晟不仅积极促进当地生产与建设,还多次出兵消灭外部威胁,同时采取民族招徕政策,促进各民族融合交流。在宋晟的辛勤付出下,明朝西北边疆也逐渐稳定,他也因此荣升西宁侯,威极一时。宋晟历世三朝,但一直忠
研究 |
明代小说中市民文化的呈现
[摘 要] 明代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优秀的小说作品生动地呈现了当时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探讨了明代市民文化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市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揭示了明代小说与市民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市民文化对明代社会和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明代小说;市民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审美情趣 引言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商
研究 |
论朱子学对赖山阳《日本外史》的影响
[摘 要] 赖山阳的《日本外史》深受朱子学思想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其“名分”和“势”的理论建构上。主要探讨这两个核心概念与朱子学的内在联系。首先,赖山阳的“名分论”直接延续了朱子学“正名定分”的思想传统,将朱子学中“名分秩序被视为天理的体现、是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根本”应用于日本历史解释,强调天皇作为大义名分的核心,为武家政权与天皇体制的并存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赖山阳“势”的概念明显受到朱子“理势
研究 |
比较文学视阈下《儒林外史》与《钦差大臣》的讽刺艺术分析
[摘 要] 《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以明代为背景,用多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恶。《钦差大臣》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其以沙皇时代的俄国为背景,创造性地运用喜剧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与官僚阶层的昏聩、卑鄙。基于比较文学视角,对《儒林外史》和《钦差大臣》的讽刺艺术加以分析,以跨文化的视野探讨古代中国与俄国文学作品中讽刺艺术
研究 |
生命长河的史诗
[摘 要] 迟子建和余华都是当代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带给读者美的感受,更传递出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值得反复阅读品味。两位作家的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和《活着》在主题和故事情节等方面虽不尽相同,但都在对一个家族近百年历史的叙述中展现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反思,以家族、爱、死亡等作为主题,可谓是两篇壮丽的生命史诗。 [关 键 词] 迟子建;余华;比较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研究 |
论沃尔特·佩特美学思想的平衡﹑协调和综合取向
[摘 要] 从回应文化学者雷蒙·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的观点入手,主要围绕英国文艺批评家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的重要著作《文艺复兴艺术与诗歌研究》和《鉴赏》,考察其审美思想的平衡﹑协调和综合取向,并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他独到的文学品位和黑格尔式的艺术历史观中。虽然威廉姆斯站在文化唯物主义的立场,认为佩特的思想最终导向个体的孤寂与隔绝,可以说对佩特的美学思想多有
研究 |
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意义
[摘 要] “理”“气”是中国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以“理”“气”观为核心,展开对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研究。从“理”“气”角度出发,冯友兰承接旧理学、融合西方哲学,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新理学的“新”,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改造,也是继承,是以传统哲学为基础,将西方哲学的逻辑方法加以融合而得到的思想产物,所以说新理学并不是全新的,它是对传统哲学
研究 |
山东红色文学经典的发展脉络与当代价值
[摘 要] 山东红色文学作为山东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和建设历程的记录,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山东红色文学的发展可分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新时期文学阶段。山东红色文学以小说成就最为显著,如《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等,同时在诗歌、散文、话剧等体裁上也有突出表现。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山东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体
研究 |
从工具到自主:埃吕尔技术自主论的哲学反思
[摘 要] 雅克·埃吕尔的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具有独立于人类意志的自主性,这一理论挑战了传统的技术工具论。埃吕尔指出,技术不仅是生产力的工具,更以其内在逻辑和动力影响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技术自主性的存在,使得技术发展不受人类直接控制,对人类自主性和福祉构成挑战。分析了埃吕尔理论的生成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其对技术哲学和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埃吕尔的理论重新定义了技术与人类关系,提出了技术发展中的伦理
翻译 |
《金瓶梅》国内英译研究述评(1980—2023)
[摘 要] 四十三年来,国内《金瓶梅》英译研究经历了萌芽期、滞缓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研究理论较为丰富,资料翔实,考证有据,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成果较少,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研究方法单一,缺乏量化研究。未来研究可借鉴多学科视角,对《金瓶梅》的文本和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金瓶梅》数据库、语料库等。同时,利用多种工具,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和统计学等开展不同层面的量性结合研究。
翻译 |
《食草家族》英译中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对比研究
[摘 要] 《食草家族》是一部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的小说,小说聚焦于自然信仰、家族观念与个体命运的对立与依存,以隐晦的象征手法和充满诗意的语言刻画出一种集体情感的共鸣与宿命感,隐含着对我国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反思。在我国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该小说在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语境转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语境中情感表达、语言功能与社会文化的独特差异,同时可为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提供
专题 |
论《红楼梦》中的“红楼笔法”
[摘 要] 曹雪芹既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语言文字学家,他的旷世巨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典范,其精深与广博是不可逾越的丰碑。将《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拆解为不同的“红楼笔法”,从饱含“红楼味道”的语言、独具“红楼特色”的叙事方式和弥漫“红楼气息”的人情书写几个方面分析“红楼笔法”中的美学韵味。曹雪芹用“红楼笔法”勾勒出一张巨大的、结实的网,使得小说所展现的生活画面如同现实生活一样错综复
专题 |
《红楼梦》中黄老哲学的思辨魅力
[摘 要]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黄老哲学影响深远,为历代创造主体注入了新的活力。《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其在情节架构、描写手法、人物塑造与命运揭示等方面尽显黄老哲学思辨特质。于情节架构,“假作真时真亦假”等概念对立统一,“以反求正”手法贯穿始末,借“醒人”“迷人”视角交织现实与超现实;于人物关系,槛内槛外之人相互映衬、对立转化;于艺术形象刻画,如林薛“双峰对峙”之手法,与《老子》
专题 |
《红楼梦》元素在当代创意写作中的应用与再创造
[摘 要] 作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红楼梦》具有深远的文学影响,其中丰富的元素在当代创意写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创新的诠释。首先,回顾了《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其次,详细分析了《红楼梦》在当代创意写作中的四种主要应用方式:家族叙事、人物塑造与心理描写、直接借鉴与融合以及梦境描写与象征手法,同时探讨了《红楼梦》再创造的表现形式,包括对原著情节的改编和对人物形象的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