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5年01期
卷首语 |
生活是文学的肉身
“岁月如流,无数涟漪不断奔流,拍击着永恒的海岸。” 这是狄更斯名著《董贝父子》里最触动我的一句话,他说的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发生着无数的故事,每个人的生活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历史。生命的赞歌就在于,明明知道人生短暂,每个人还是抱着永恒的信念执着地追求生活。这也是文学产生的缘由吧。 有那么些年,艺术创作像灵魂脱离了肉身一样摆脱了生活自由翱翔,然而狂欢过后,满地全是断线的风筝。文学不是照搬生活,但文学不能
创作 |
梁潮诗歌作品(三首)
纯粹 清高 青海牙什尕的山色 如果说 换另外一种看法 那就会绿得发黄 黄得发绿 仿佛是黄河水冲洗过后的清高 万里长空的蓝天白云 反过来 从其他方面看 又觉得 蓝得发白 也白得发蓝 一定是完全不一定的境地 还有鸣沙山空中的空气 为什么同样 这样的清澈澄明 太阳照耀在流沙河上 在忽高忽低的沙坡沙丘上 在风的以前和以后 当阳光掠过浮云的时候 和皮影戏一起演变 变得虚幻缥缈
创作 |
吴撇的诗(十首)
所有的星星,都被我用来忏悔 我要对所有的星星忏悔。接受了它们的光芒 却没有充分发挥,仅照亮自己的几首小诗 虽也照亮了众多孩子的前程。但远远不够 我该去照亮一些欲言又止 照亮沮丧的种子和腐烂的果实 照亮七月的收割工,一月的猎人 照亮我的讲台上,每一颗将被掸去的粉笔灰 昨日经过一只落单的乌鸦,我除了眼里片刻的 嫌恶的闪电,晴明我是一点也没给 今天傍晚,一位逃荒人像一朵灰云 他眼里
创作 |
怀亲诗七首
又是一年十月五 窗外,依然晴空万里 我心,依旧淅淅沥沥 就是这个日子 两只仙鹤,先后飞去了远方 就是这个日子 我把它折成了两朵小白花 窗外,还是满目五花山 我心,还在飘着两柱淡淡青烟 洁白的伤 以男儿泪,思念您 母亲,雄性的风一次次 吹哭呜呜大山 特别是月亮圆圆的夜晚 月亮弯弯的夜晚 阴阳无望,疼痛无疆 疼哭的人从不拒绝疼痛 圆是泪,弯是泪 泪泪都是洁白的伤
创作 |
叶邦阳的诗
小枧城市湿地公园 一堵墙。把我和城市 绵州——隔开。钢筋水泥 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唯独 小枧湿地公园 铁丝螺钉也在生根发芽 一个秋日,它们长成 风花月季、洒金榕、香樟 沿岸边,一家五口人 与花草树木进行亲密交谈 过往的事,跟随孩童手里的 风筝。一起鸟瞰公园 由远及近。这里有拉风琴的 老阿姨、睡在厕所旁的老人 她们。你们。我们。 一群人——安放自己孤独的 心灵。在这座
创作 |
白鹭无恙
白鹭与红酒瓶 湖雾氤氲,浅滩的水杉从酣醉中苏醒 黎明破晓的静谧被一只白鹭撕破羞愧 青色的脚,抬起、落下。像舞者的灵 在湖光水幕中娉婷婀娜 晨光熹微,我以一只 葡萄酒瓶的形象落入水中 无数个疑惑开始在光影的水里闪 是谁?曝我于白鹭的周围 成为这湖光山色的累赘 让我以弃子的身份 流落在本不该属于我的水域 湖泊涟漪,圣洁的白鹭呵 请接纳我一时的无端闯入 就让我成为文明的警示
创作 |
天际线上的彩虹(外三首)
在秋日黄昏的原野上,一簇弥散着 古典芬芳的紫薇旁,我正徘徊沉思。这 时,从远处传来风的低吟,和小溪的 水花与沙纹搓揉出的一些细碎的呢喃 然而就在此刻,莫名地烦躁、忧伤 在月光的薄暮中,像一只捕兽器的铁钳 穿过辽阔的空茫,伸向 我的身边,那随即而来的铁锈味,和 阴郁的沙沙声,对着远空天际线上 的彩虹;对着湖面上婆娑的 云影;对着孤独的礁石边鱼儿游弋时 荡起的层层涟漪,隆隆作响
创作 |
夜空下的花开(外一首)
夜空广阔,如无边的深渊, 星星在远方闪烁,如同细小的安慰, 她是那朵微弱的光, 在无人关注的角落,点燃自己一生的璀璨。 风穿过树叶,低声浅唱, 她在月光下,清雅如初见, 淡淡的清香随着风的脉络, 铺满了寂静的四周,轻轻传递温柔的勇敢。 她在夜的怀抱中,不问前方, 哪怕风霜侵蚀,也不曾彷徨, 是那一缕微光支撑她生长, 在一片无言的黑暗中默默地飞翔。 啊,夜空下的花,孤独又从容
创作 |
把酒论辞赋
阅历代中国之辞赋,当在酒后。饮酒过,头昏昏,则颇有酒胆。自古之文人,如沧海之浪,随船而颠簸;似蓝天之云,惬意而拂风。文人之文,志在于事,重在于义,而陷于情。文,诗以言志,歌以抒情,而辞赋兼而有之,此之谓赋之壮也。 辞,楚辞。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之流,开山之鼻祖,辞赋之先驱。屈原重在情,宋玉侧于理。读屈体,浓郁之感,悲愤之声,不绝于耳,浩浩万千。《离骚》,人生之抑郁,岁月之沧桑,对天地之呐喊,
研究 |
“共时类型”研究与“历时进步”崇拜
[摘 要] 通过对“古今之争”的再审视,席勒积极参与到艺术发展史问题的探讨中。基于其独特的时间观念,他将从古代艺术精神中提炼出的“自然”作为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参照系,进而将时间序列中的“现代”提升到不逊于“古代”的高度,并将其与建构德意志民族文化认同紧密结合在一起,昭示出德意志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独特的文化现代性优先路径。 [关 键 词] 席勒;“古今之争”;文化认同;文化现代性;德意志 引
研究 |
试论谢林的“自然哲学”与其悲剧美学之关系
[摘 要] 谢林虽在1801年才正式明确其“自然哲学”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但此前在早期唯心主义著作中,他已意识到“自然哲学”的重要性,这在他和费希特的争论中有所体现。当谢林从哲学体系的危机出发寻找新领域时,实际上已经找到了“自然哲学”的前身——无条件者的无意识的创造性活动。谢林在《论独断论与批判主义书信集》中发现了该活动,并意识到这一活动需要客观传达,这催生了他最早的悲剧哲学。此外,谢林的“自然哲
研究 |
由文学四要素看“直寻”与“不隔”
[摘 要] 钟嵘的“直寻”侧重于“作家”,着重“输出”;而王国维的“不隔”侧重于“读者”,着重“接收”。基于此,由“社会生活”到“作家”、再由“作品”到“读者”便形成了一条“输入—输出—接收”的信息传递链条。在现当代文学语境下,先锋作家通过打破传统叙事结构实现“直寻”,增强文本的直接性和感知性;私人化写作则通过躯体和欲望的语言展现“不隔”,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可以说,“直寻”与“不隔”不仅是连
研究 |
荀子民本思想研究
[摘 要] 民本思想历来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从西周时期开始萌发,发展至春秋时代,已由掺杂“天命”色彩的民本观念进入了理性的民本思想阶段。孔孟秉承《尚书》“民惟邦本”的民本观,发展出重民的仁爱思想。而荀子则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民本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他所提出的“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君舟民水”等一系列主张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关 键 词] 荀子;民本思想;儒家哲学;
研究 |
《左传》的诸子著作性
[摘 要] 《左传》产生于战国中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战国诸子时代,《左传》的写作也受到诸子著作创作的影响。通过对《左传》本身的特点与战国时期诸子作品的特点进行比较,探寻《左传》中存在的诸子著作特征,同时从诸子著作的角度为《左传》的创作动机再添新证据。 [关 键 词] 《左传》;战国时期;诸子著作;创作动机;叙事性 引言 自《左传》产生以来,对其性质的判断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研究 |
李煜后期词语言和修辞陌生化特色探析
[摘 要] 李煜,这位南唐末代君主,在中国词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词坛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瑰宝。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李煜后期词对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的陌生化的追求,不仅赋予作品深度与多义性,也使作品具有更加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 键 词] 李煜后期词;语言技巧;修辞;陌生化;《虞美人》;《子夜歌》 引言 李煜,南唐末代君主,书法、绘画、音律、诗词皆有建树,尤其是词作,在
研究 |
苏轼:穿越时空的诗意人生与现代启示
[摘 要] 苏轼,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集多种头衔于一身,其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多彩的人生经历闻名于世。其文学经典让人如饮甘露;其跌宕人生让人心生憾意;其人生与天赋不相匹配,让人鸣不平,但正是这强烈反差造就了绝妙的独一东坡。旨在探寻苏轼命运多舛却又不失气节与浪漫,以及其人生经历与诗词创作的相互影响,窥其内心丰盈、感受超然的人生哲学。通过对苏轼的生平梳理和诗词浅析,感悟其作品在表达个
研究 |
神秘主义视域下王阳明的“合一”思想
[摘 要] 通过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神秘主义式解读,可以看出其内心的反思与直觉在实现自我与世界合一中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心”是连接个体与宇宙万物的基础,通过内心感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合一,强调心灵感应在认知中的重要性。他的“合一”思想超越了单纯的外部统一,达到了内心体验与反思的合一。良知作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个体内在的自我意识与普遍自我的融合,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理解。王阳明认为,良知不仅是超
研究 |
清代越南使臣咏桂平诗分析
[摘 要]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共25册,收录了元明清时期越南使臣的汉文著作79种,其中途经广西桂平所作诗歌38首,展现了从域外看桂平的新视角。从诗歌中可见越南使臣对于浔州八景、东塔等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的描绘,对途径桂平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以及使臣与中国当地官员的交游情况。利用越南使臣文学“观看”广西桂平的方式来反观桂平,是了解古代中越两国历史文化
研究 |
萧红、迟子建动物叙事研究
[摘 要] 出生于同一片黑土地的萧红、迟子建,在其作品中都表现出以动物叙事为中心表现人文情感与生态意识的特点。分析其相同之处,同时探究二者在动物叙事中寄予的不同情感及其原因,并分析二者选择的动物形象,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关 键 词] 萧红;迟子建;动物叙事;生命意识;《生死场》;《额尔古纳河右岸》 引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动物书写占据了重要的一隅。20世纪80年代以来
研究 |
创伤理论视阈下《第七天》与《白噪音》的苦难书写对比研究
[摘 要] 以创伤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第七天》和《白噪音》的苦难是如何通过创伤表现、创伤缘由和创伤恢复来呈现的。《第七天》的创伤症状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小人物身上,《白噪音》中的创伤表现则为群体性的文化创伤,二者的创伤缘由都可以追溯到社会环境层面,时代发展的洪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苦难印记。余华笔下的人物创伤在“死无葬身之地”得到了和解,德里罗作品中的美国人直面苦难,探索新可能。无论是哪种方式,两部作
研究 |
解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名句
[摘 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杰出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心血结晶,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和奋斗历程的深刻映照,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被认为是“超越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在今天仍被视为青年人的生活教科书。青年们只有先跨越自我这道关卡,才有助于在未来的挑战面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就像保尔在磨难中所经历的那样,为自己的
研究 |
再议多重结构和双层等级
[摘 要] 自古希腊哲学的目光由自然转向人事,幸福就成为最为核心的讨论议题之一,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此给出了解答。这两套幸福体系中:横向来看,二人皆跨越灵魂的功能、个体的幸福以至城邦的正义和幸福,构造出精密的三重结构;纵向来看,哲人王悖论和幸福等级制展现了两种生活的向度,以及差分所引发的在解释沉思生活和达致沉思生活两方面的比较。关于幸福的哲思,是两位哲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关 键 词
评论 |
余华《活着》:苦难叙事下的生命哲学与人性多维剖析
[摘 要]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文坛独树一帜。他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探索到中期的成熟,再到新世纪的拓展,作品始终围绕苦难叙事和人性探索的主题。其代表作《活着》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苦难的悲剧性、多维性和历史性,同时探讨了苦难中人性的复杂性、顽强性和成长性。余华的苦难叙事并非悲观控诉,而是力图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在苦
评论 |
浅析鲁迅《彷徨》中的荒原感
[摘 要] 鲁迅在《彷徨》中通过复杂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展现了独特的荒原感。这种荒原感源于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及其丰富的思想资源。在现世经历中,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荒原处境,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荒凉。《彷徨》通过叙事距离的设置,创造出一个充满荒原感的空间,使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在悲喜交织的叙述中,鲁迅用荒原气氛烘托出人生的悲剧性与荒谬感。同时,他在阴郁的荒原背景下运
评论 |
“无后”:新写实主义底层叙事的思考与突围
[摘 要] 小说《风景》被认为拉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序幕”,其中人物的“无后”现象引人深思。研究列举作品中的“无后”现象并对“后”在底层人民思想中的价值属性进行分析,在探求以主人公七哥为例“无后”的复杂原因后,深度剖析“无后”与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内在联系,与“十七年文学”呈现的“无父”现象对比并进行反思,试图探寻当代探索底层人民出路写作的更有效方式。 [关 键 词] 《风景》;底层叙事;“无
评论 |
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学中的再现与表达分析
[摘 要]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在当代文艺学中的再现与表达形式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当代文学评论以及现代文艺创作的考察,发现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学中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实现再现与表达:一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提炼与应用;二是对传统批评方法的现代转化;三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性表达。研究表明,当代文艺学对传统文化的承继既要注重其精神实质的传承,又要实现形式表达的创新,在保
评论 |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分析
[摘 要]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一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众多的人物中,女性形象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以其独特的性格、情感和命运,成为整部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旨在通过分析和探讨,更好地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这部伟大作品的文学价值,对今天的社会和女性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 键
评论 |
从古代公文角度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摘 要] 《谏太宗十思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佳作,它以严谨的结构布局、清晰的逻辑层次、诚恳的措辞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这篇奏疏是我国古代公文中的典范,在古代公文的鉴赏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多个角度对这篇奏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包括其写作上的亮点、结构上的严谨、写作美感的营造以及语言的艺术运用等方面。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经典古代公文的细致赏析,揭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历史价值,
评论 |
《新尔雅》的历史定位与价值分析
[摘 要] 《新尔雅》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其历史定位与文化价值在现代学术与文化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新尔雅》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进行概述,详细剖析其结构特征与内容特点,进而探讨其在历史上的定位以及文化价值。 [关 键 词] 《新尔雅》;《尔雅》;历史定位;文化价值;新语词典 引言 《新尔雅》是一部集学术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著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它不仅在学术领域具
评论 |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形象的多维度解析
[摘 要]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伊丽莎白·班内特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她不仅拥有聪明、机智、独立、自尊的性格,更在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中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韧的精神品质。伊丽莎白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关 键 词]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班内特;多维形象
评论 |
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的空间叙事分析
[摘 要] 波拉尼奥被认为是当代西语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98年,其创作的《荒野侦探》获得了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他40岁开始写作,50岁因肝脏衰竭而去世,这十年时间里留下了10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及3部诗集,被称作智利天才作家。其作品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在我国也掀起了波拉尼奥研究热,但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其代表作《2666》《荒野侦探》《遥远的星辰》等,基于此,将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家
评论 |
“狐之神通”背后的利己主义
[摘 要] 德国文豪歌德的组诗《列那狐》在中世纪动物寓言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以等级森严却暗流涌动的动物世界暗喻人类社会,融入了他关于战争、社会和个人的思索。西方利己主义崇尚个人的自爱自保,赋予利己心以道德合理性,与歌德作品中列那狐及其他动物的行事动机不谋而合。从西方利己主义视角出发,剖析歌德《列那狐》中各阶层动物的利益驱动与行事动机,结合歌德创作的时代背景解读他通过文学改编向世人提出的警示与思考。
翻译 |
中国民族文学外译译者行为研究
[摘 要] 民族文学的外译对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意义重大。以李娟的《冬牧场》英译本为例,分析其译者行为及海外传播效果。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的视角,研究聚焦于译者在追求“求真”与“务实”间的平衡与应用,从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角度分析译者的译内行为,以及从译者因素、读者因素和原文因素等方面阐释译者的译外行为。此外,还通过考察海外受众的反馈与情感倾向,来揭示该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传播效果。分析表明,译者在“
翻译 |
《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中的语境意义探析
[摘 要] 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原作的再创造,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翻译的核心在于将信息从语义层面到语言风格进行再现。刘宓庆教授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实现不同语言间意义的等值转换。相比对单词进行字面上的翻译,结合语境进行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能更精准地表达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以《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为例,探讨其中所反映的语境意义。通过分析王科一的译文可知,语
翻译 |
探寻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与转换
[摘 要]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与转换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处理文化差异的方式,以及更有效地将源语言文化元素传递到目标语言中。这包括探讨文化适应性策略,如文化同化、淡化、转化和美化,以及使用这些策略时,如何帮助翻译者在不丧失原文意义的同时,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文化读者的预期。有效的文化适应策略影响着翻译质量的提高以及受众的接受度。结果表明,英语翻译策略在特定类型的文本以及特定文化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