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17期
卷首语 |
卷首语
在晚清民国,出国留学是一件很“高端”的事情,一旦出国“镀过金”、“喝过洋墨水”,回来立马被视为人才。比如《围城》中那样在海外浪荡的方鸿渐,买了一张假文凭,也能被人高看一眼,甚至进入大学“为人师表”。 1992年自费留学全面开放,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从上千人飙升至几十万人,留学的光环也渐渐变得黯淡,“一人留学,全村敲锣”的盛况不再。近些年,对于留学生群体,甚至轻视远远多过赞美,各种关于留学生的负面
视点 |
我在美国的留学经历
我到美国留学时就读的大学虽然不是什么名牌,但在校园里的岁月也不是乏善可陈。 我同一届的同学里,国际学生的人数比美国本土的学生还多,来自的国家有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泰国、瑞典、西班牙、土耳其和俄罗斯。一个年级的同学不超过60人,学生构成却如此丰富,也是奇观。 除了来自的国家的丰富性,年龄构成也很有意思。当年国内的老三届年龄差异巨大,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但其差异最多也不会超过20岁,了不
视点 |
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
2018年10月17日,《纽约时报》在其“Overlooked(被忽略的人)”栏目,刊出了一则迟到八十多年的“讣告”,用来纪念一位中国女性。 这位女性的名字,叫金韵梅(又译名金雅梅、金雅妹)。 美国媒体不吝夸奖,称她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日本民众对她非常崇敬,日媒则形容她是“所在时代的传奇”。 就连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曾给她写亲笔信:我没有能力让你成为美国公民,但你
视点 |
十年难回国
我于是在1935年夏天离家,到北平和天津办理好出国手续,乘西伯利亚火车,经苏联到了柏林。我自己的心情是:万里投荒第二人。 在这一段从大学到教书一直到出国的时期中,我的心镜中照见的是蒋介石猖狂反共,日本军野蛮入侵,时局动荡不安,学生两极分化,这样一幅十分复杂矛盾的图像。 马前的桃花,远看异常鲜艳,近看则不见得。 我在柏林待了几个月,中国留学生人数颇多,认真读书者当然有之,终日鬼混者也不乏其
视点 |
“海归废物”:留学的意义是什么?
晚上八点,Sue离开公司,回到家继续工作到十点。一到周末,她还得随时待命响应客户的要求。Sue无法想象也不能接受这样的日子,上班两个多月,她已经感到疲惫不堪。 2021年9月,Sue结束了在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生学业,回到北京,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这个行业在国内属于蓝海领域,未来大有可为,但她必须面对的是,工作与生活逐渐失去边界。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豆瓣上发现一群留学生聚集在一起,并成立
视点 |
一个学渣留学生的自述
不值得被炫耀的一生 想来我爸妈一直都觉得我挺丢他们面儿的。 从决定送我留学开始,他们不切实际地就想着让我读哈耶普麻斯,他们自己一个清华一个北大毕业的,理所当然地觉得我应该继承他们的优秀。但很不幸,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孩。 爸妈很在意分数,可小学我最高的成绩可能也就是语文的95分,爸爸高兴得带我下了一周的馆子;初中时因为成绩平平,没考上人大附中,他们放弃了那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视点 |
留学正在贬值?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出国。其中去美国的52人中,有六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几十年过去了,豆瓣上却出现了一个“海归废物回收”小组,一群自称是“海归废物”的归国留学生聚在这里。找工作难、回国不适应、不知道未来方向,是在这个小组中常见的话题。 有人发帖感叹,自己出国本硕连读七年,花了几百万学费,回来却发现工作完全用不到国外学的知识,每个月机械地领着不到8000的
视点 |
为什么留学负面消息那么多,大家还是前赴后继地去留学?
近年,关于留学生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校园欺凌、过度炫富、花天酒地、沾染毒品、跳海自杀、“海龟(归)变海带(待)”、留学年龄不断降低以及部分留学生抗压能力弱等等,令人们对出国留学心生疑虑。而近年来美国枪击事件连连发生、欧洲恐袭阴云等社会问题,更让留学环境“雪上加霜”。 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前赴后继出国留学的步伐。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输出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依然是许多年轻人及
视点 |
他们中年去留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身边的职场人工作做不下去时,谈论留学可能倒成了某种出口。 那么,中年或者工作数年后去留学,是不是一种好选项? 这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风险”是很多人最担心的事,中年人拥有的多,压力又大,难免比一无所有的年轻时更害怕失败。所以有人掂量了很多年,始终没有行动。 那已经出去的人,是怎样迈开这一步的,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如果考虑得那么周全,我就出不去了 @Jess, 新
大学 |
知识分子的风范
过去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叫做“风范”的东西,就是他们对人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 风范听起来很抽象,按我自己的观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从小读古书,不管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从而受到东方文明非常优秀的训练,使他们对人性有一种道德上的相信。 我们读古书,如《庄子》《老子》《论语》《中庸》《孟子》,基本上都是在谈人的定位,很少有技术、知识上的东西。因此,过去的知识分子在“人文”这个部分,基础深厚
大学 |
读博第五年,我从北大退学了
人生选错一条路 一进到实验室,别人都问我为什么选“直博”。等我搞明白游戏规则,我这才意识到,如果功利一点,按“性价比”去比较,我应该是在当时的三个选择里选了最差那一个。 我是山东人,县城高中毕业,进了长沙的中南大学读计算机。进入大学后,我仍然像高中一样努力。系里一百多个同学,连续四年我都是第一,因此获得保研名额。其实此前,我从来没想过我还能有机会读北大、清华。毕业那年,三个offer摆
大学 |
靠爱好赚钱的大学生
你是在什么时候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 一些00后们把这个时间提前到了大学。当职场社畜还在为薪资焦虑的时候,一些身在象牙塔的大学生却靠着超出同龄人的技能加身,实现了小小的财富自由。 摄影、写作、化妆甚至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口才表达,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某个致富点子的起源。相似之处是,在消费升级和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多样商业模式下,他们找到了借力点,并行动了起来。 去年年底,在一场关于“未
文艺 |
杜甫的鱼与鸟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这首七绝《漫成》,大概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晚春时节,从云安(今重庆云阳)移家夔州(今重庆奉节)的路中。 乐山、犍为、宜宾、南溪、江安、泸州、合江、江津、重庆、涪陵、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1992年夏天,我也曾有过一次水上旅行。这段水程,只是杜甫漫长漂泊旅程中不算长的一段,对他
文艺 |
向《红楼梦》学习如何写信
古人不像现在有电子邮件,有微信、微博等等社交平台工具。诸多人际事务,都需要书信往来。书信起初也叫尺牍。牍是木简,尺牍就是长一尺的木简,在上面刻字交流。等到有了纸张、绢布等等精致的文具,写信就更加方便了。 《红楼梦》第37回一次性出现了两封信,分别来自探春和贾芸。 探春的信,充分示范了“如何写好一封典雅的信”。 先看小说原文:只见翠墨进来,手里拿着一幅花笺,送与他看。宝
文艺 |
张爱玲为什么从来不写美男子?
闲话不说,先扔出一个美男来: 程参谋朝着钱夫人,立了正,利落的一鞠躬,行了一个军礼。他穿了一身浅泥色凡立丁的军礼服,外套的翻领上别了一副金亮的两朵梅花中校领章,一双短筒皮靴靠在一起,乌光水滑的。 钱夫人看见他笑起来时,咧着一口齐垛垛净白的牙齿,容长的面孔,下巴剃得青光,眼睛细长上挑,随一双飞扬的眉毛,往两鬓插去,一杆葱的鼻梁,鼻尖却微微下佝,一头墨浓的头发,处处都抿得妥妥帖
文艺 |
魏晋·彩墨砖画 牧驼图和狩猎图
魏晋 彩墨砖画 17cmX36cm 嘉峪关新城出土 甘肃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藏 这两幅彩墨砖画都是绘于涂有白灰浆的墓壁砖上,先以流畅的墨线勾勒,再以红色涂料点染人物及其他。牧驼图中牧驼人持鞭牵绳,画无背景,突出墓主人和骆驼,画出墓主人生前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狩猎图表现一猎人射猎黄羊时,骑在奔驰的骏马上反身射猎的形象,十分英武生动。
文艺 |
一刹那
某些人遇上某些事,幸或者不幸,措手不及,刹那间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世事瞬息万变,无人可以预测或准备。 才一秒,风起云涌。 ——到底“一刹那”与“瞬息之间”,哪个更快?最长是“永恒”,最短呢? 古代的梵典告诉我们: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如果按计算机的话,那么:昼夜24小
文艺 |
叶子的语言
早晨,我在喝咖啡。我端详着绿色花盆里的一棵植物,它似乎正向我伸出双手,它的脑袋,正倚靠着窗户玻璃。 不过,此刻的它,似乎完全为自己而陶醉,对一切都不感兴趣。 它的绿叶在以一种有形的语言交谈,同时,临近的叶子又在相互抚摸。在我注视着绿叶,审查它们发出动作的“规律”时,我几乎听懂了它们之间的语言,理解了其中的“语法”。 这棵植物并无袭人的香气,然而,我却觉得它在房间里发出密语,在和书籍交谈,
文艺 |
够得着的公平
人类的一种公平,是彼此瞅出来的。就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得到了,我也要得到。这跟获取多少没关系,甚至早一点晚一点也没关系。大家一样,便是天下太平。这样的公平,其实要的是一种平衡。因为不是真正的公平,也就不具有多少价值。这种平衡的本质,就是在可比的范围内,自己不比别人差就行。 于是,人天生本能,就会为自己划定一个可比的圈子。所有的喜怒哀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与圈内人相比生出的喜
文艺 |
记忆中的家
有一位作家说,我们记忆最精华的部分保存在我们的外部世界,在雨日潮湿的空气里,在幽闭空间的气味里,在炉火生起的芬芳里,在每一个地方,只要我们的理智视为无用加以摒弃的事物又重新被发现,那是过去岁月最后的保留地。 的确有什么东西在我的回忆中被重新发现了。我小时候住的那个房子,门前有一个小院,院子里有一架葡萄,有几棵向日葵,有一片指甲花,有一扇歪歪扭扭的木栅栏门。我在那一片向日葵中间的土
文艺 |
不恨此石
照道家的说法,情起于人对事物的不了解。 例如一小儿走路,为一石所绊倒,此小儿必大怒而恨此石。但一成人为一石所绊倒,则并不怒,不恨此石,或虽略有怒,但并不恨此石。 其所以如此者,因小儿对于此石无了解,以为此石有意和他捣乱,所以恨之。而成人对石有了解,知石是无知之物,绝不会有意与他捣乱,所以并不恨之。不恨石则其怒亦减,或即可无怒。 (层林染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宜静默宜从容》)
文艺 |
艺术的自尊
意大利的假面喜剧本是我研究的对象,因此那天在海边看到一个面具摊,就兴奋莫名。我挑挑拣拣选出几副面具,问明了价钱,准备付款。 摊主已经年老。在我欣赏假面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反应。当我从他刚刚挂上的假面中取下两副,他突然惊异地看了我一眼。等我把选中的面具拿到他眼前时,他终于笑着朝我点了点头,意思是:内行。 正在这时,一个会说意大利语的朋友过来了,他得知我准备购买这几副假面,便转身
活法 |
隔离的时候做什么好?
“自我隔离的这段时间做什么好呢?”很多网友都问。 “有什么好过创作?”我回答。 “但我们都不是什么艺术家呀!” “不必那么伟大,种种浮萍,也是创作。” 在钢筋大厦的森林中,浮萍去哪里找?说得也是,不如把家里吃剩的马铃薯、洋葱和蒜头统统拿来浸水,一天天看它们长出芽来,高兴得很。 好在我年轻时在书法上下过苦功,至今天天可以练字,越写越过瘾,每天不动动笔,全身不舒服。写呀写呀,天又黑了。
活法 |
它不仅仅是一只鸡
我住在一线城市的二环边上。 这几日我总站在窗边等待楼下的大妈出现,她抱着一只红色的纸袋悠然地走到院子里阳光照耀的地方,树木和花草影影绰绰。在一块极其明亮之处,她一弯腰,倾斜纸袋,“咕咕咕——”一只小母鸡叫着走出来。那是只很健硕的小母鸡,黄色的身子浑圆,仰首挺胸,白色的竖立的大尾巴一度让我以为它是只公鸡。它带着与主人大妈类似的神情,十分淡定、悠然地在空地与花圃里散起步,这里啄啄,那
活法 |
图书馆里的青春故事
有关图书馆,有关个人,也算是一段悲欢史,该从何处说起呢——这样的开头,大有“不道别来愁几许,相逢更忍从头诉”的意味,但其实当然是恩多于怨,乐多于愁。 1 妈妈还记得我第一次去深圳市立图书馆时惊讶万分的样子。 那时已举家南迁——从湖南移民至深圳——她要找新的工作需要参加职称考试,因此每个周末都要去图书馆复习。十二岁的我跟她一起去了那里才知道:以前去过的中学图书馆是何等简陋。
通识 |
《孤勇者》为什么火爆?
前段时间,老有人拍短视频,试验哼一句《孤勇者》能不能跟小朋友对上暗号,结果好像屡试不爽。由此人们推断这首歌太火了。但这会不会是因为“幸存者偏差”呢?未幸存者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也就是说,拍短视频的时候,如果没有小朋友接着唱,对暗号失败,人们一般是不会把视频发出来的。最多第一次失败,后面还是成功了。 但
通识 |
科学吵架指南
为什么今天聊“科学吵架”呢? 因为世间最遗憾的事情,不是那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也不是随风而逝的高考成绩,而是每次吵完架之后都发现自己没发挥好。 感情不可多得,高考至多三次,而吵架,是一辈子的事儿。 同事、客户、父母、子女、恋人、陌生人……只要跟人打交道,都难免有不对付想互怼的时候。吵架有时候是因为爱,有时候是因为不可抗力,有时候纯粹是为了保护自己。 可现实中参与了
专栏 |
一次打车经历
朋友好奇我的老家生活,于是趁着假期带她回去了一趟。 老家离高铁站比较近,14公里,因回家时我经常坐大巴,所以也想体验一回,兴高采烈地带着她出了高铁站大门,铺面而来的是一堆洋溢着热情面庞的司机叔叔,大夏天都是小车接送,一问价格差不多60元,我问为何这么贵,叔叔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给出了回复:你老家太偏,回来需要走空车。 此时只觉价格昂贵,所以我牵着朋友拨开层层围观人群,退出来,直接往前走
专栏 |
土坯房和牛屎饼
你要是住过土坯房,就会明白它的好处。 在小镇老街的大路深处,废弃的卫生室往下走五百米,就是爷爷的老屋。老屋的地基是太公家的,后来被村里分给大家住。那房子本来也烂了,地基就被分给了爷爷和三大爷,他们本是堂兄弟,于是两家就在同个地基上建起了房子。门前是片肥沃的水田,过了一个冬天,水田的水早已经放干,大黄牛拖着沉重的石磙,来回滚动,把水田的泥土碾实。全家人齐上阵,用方锹将黄土切成同样大
专栏 |
大虾酥与炒盒饭
跟爸妈视频聊天,我爸作为长期活动背景墙却不忘告状:你妈一会工夫就吃了七八块糖! 我听得头大:不是让你少吃吗?一天吃两三块就行了。 我妈嘿嘿嘿地笑,有些不好意思:忍不住哇,吃了一块就想再吃一块。 然后可能自己也觉得有点儿理亏,没等我开口便外强中干地反问:谁让你买了?买了还不让人吃? 我苦口婆心:不是不让你吃,但不能吃这么多啊,牙不要了? 我妈很得意:不怕,我都是假牙了我怕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