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12期
卷首语 |
卷首语
关于荒诞,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旅人在荒原上醒来,他举目四望,荒原平坦,漫无边际。他能感受到的只有身边不休的朔风,脚下干燥的砂砾,和眼前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道路。旅人在兜里摸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去往那应许之地吧!” 旅人上路了,走着走着,他意识到,这是条无始无终没有尽头的长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甚至自己的足迹都将被风沙抹平。他嘿嘿一乐,把纸条吞了,从路上离开,开始在荒原上漫无目的地行走
视点 |
荒诞简史
两千多年前,荒诞已于轴心时代初露端倪。无论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是在中国的庄子哲学中,都依稀可见荒诞的神秘踪影。在西方语境中诞生的“荒诞”一词,源于拉丁文absurdus,意为不合曲调或无意义,其前缀ab作用是加强语气,后缀surdus意思是deaf(耳聋)、unheard(听不见的)、silent(沉默的、无意义的)、dull(感觉麻木的、乏味单调的、无精打采的)。因此, absurd 就是完全
视点 |
荒诞的医学
“荒诞医学”似乎从不乏拥趸,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是药三分毒,偏方治大病,养生不惜重金,有疾反而忌医,甚至面对大规模流行病时依然相信雕虫小技可堪防疫。现代医学努力降低疾病风险提高生命质量,“民间智慧”却常常让这些努力事倍功半。 人类从荒诞愚昧走向文明的历程当然不是一蹴而就,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页的一段话戏谑性地揭示了各个历史时期,囿于当时的科学、宗教、医学等的发展,人类对抗疾病的方式,有趣的是,4
视点 |
我们如何对抗荒诞?
西西弗告诉人们,什么是尊严 1940年2月,加缪完成了《局外人》。他在构思下一部关于“瘟疫或者探险”的小说,同时也在写后来成为《西西弗神话》的随笔,主题是荒诞。而在1942年1月至2月的手记里,加缪写道:“一旦做出了荒诞的结论,愿意接受这样的人生,人就会发现意识是世界上最难把持的东西。所有的状况几乎都在跟它作对。事关如何在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里保持清醒。”这一段话基本可以被用来作为进入《西西弗
视点 |
如何在荒谬中获得幸福?
加缪29岁时写出了小说《局外人》,44岁时便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托尼·朱特在《责任的重负》一书中说:“到1960年1月4日因车祸去世,加缪的声誉已呈直线下跌之势,哪怕三年前他刚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说起在批评界的声誉下降,加缪本人也难辞其咎。他为了赶时代潮流,投入到一种他极不适且也资质平平的哲学思考中去——就算囊括了那么多掷地有声的格言警句,《西西弗的神话》仍然难称成功。加缪去世后的多年里
视点 |
远离古怪,做个健全的人
我小的时候,大概是六七岁时吧,见过一件有趣的事:当时的成年人都在忙着做一种叫做“超声波”的东西。比我年长的人一定记得更清楚:用一根铁管砸出个扁口来,再在扁口的尖上装上刀片。据说冷水从扁口里冲出来,射在刀片上,就能产生振荡,发出超声波来,而超声波不仅能蒸馒头,更能使冷水变热。假如这超声波能起作用,那么我们肯定不会缺少热水——何止是不会缺少热水,简直是可以解决一切能源问题。那时公共澡堂的浴池里到处
视点 |
人生中最荒诞又最真实的事
一 憨山大师有一年冬天读《肇论》,对里面僧肇大师谈到的“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感到十分疑惑,心思惘然。 又读到书里的一段:有一位梵志从幼年出家,一直到白发苍苍才回到家乡,邻居问梵志说:“昔人犹在耶?”梵志说:“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憨山豁然了悟,说:“信乎!诸法本无去来也!” 然后,他走下禅床礼佛,悟到无起动之相,揭开竹帘,站立在台阶上,忽然看见大风吹动庭院里的树,飞叶满空,却
大学 |
谁让我是二本师范生
“宇宙的尽头”又多了一项选择:考教资、当老师。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的教资报名人数达到了1144万人,这个数字比2019年多了300多万。涌入的人越来越多,门槛却在变得越来越高。此前,教育部表示,我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已全面达标,行业的饱和度可见一斑。 这样的形势,对走在成为教师路上的师范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找到了一些毕业于二本师范院校的学生聊了聊。不同于媒体上
大学 |
年纪轻轻,却不想谈恋爱
毕业刚进入社会,最大的困惑不是工作、租房,而是孤独。离开大学校园,又远离家乡,异乡打拼带来的巨大孤独令人感到奇妙而不适。特别是如今社交媒体的无比发达,更对照出线下生活的孤孤单单。社会学家做过孤单实验,比起中年人和老年人,年轻人是所有年龄段里最孤独的群体。 一个人看电影、吃火锅,一个人搬家、上医院,甚至一个人吃麦当劳买一赠一的甜筒,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过去都在“孤单指数榜”上。孤单指
大学 |
大学时光
大学四年,我基本上过的是不学无术的生活。首先,我考上的就是个不需要太多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的专业,所以学校安排的专业课和必修课都是能逃则逃。有一年期末考试前一天的晚上,我正躺在宿舍里怀疑人生,突然有人敲门,进来一个温和的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见到我,迟疑地问:“这是新闻系的宿舍吗?” 我忙点头:“是啊,您找谁?” “我是你们中国现代文学课的老师,来给你们做考前辅导。” 一次
文艺 |
烟火气
烟火气,为生活增添着情趣。 自从工作没那么忙之后,我每天看书、写字之余,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菜市场。走走看看,挑家人爱吃的菜蔬并买回来,然后认真地做一顿家常饭。以前工作忙的时候,我视家务为累赘,能应付就应付,幸亏爱人和孩子理解我的辛苦,以宽容心相待。 做饭菜,其实是一件有意思、有趣味的事,其中还有学问。从挑选食材到煎炒烹炸,最后成为一道美食,盛在精美的食器里,和家人一起大快朵
文艺 |
不是每一场归来都满心欢喜
小时候读《木兰辞》,最喜欢那个结尾。花木兰载誉归来,爷娘仍在,姐姐没有变得沧桑,弟弟似乎只是长大了一点,东阁西阁的陈设依旧,她还能穿上旧时衣裳。 好像她只是在织布机前打了个盹,一觉醒来,开头让她愁眉苦脸的问题已经解决,梦里获得的东西都还在。有这样一场出走真是太好了。不出走,不能验证自己的力量;不归来,不能找回初心。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出走与归来。 然而再看别的诗,出走固然不能那
文艺 |
苦难中的诗意是文学的王冠
一 作家要善于取材,更要善于掌握“火候”。这个火候,需要作家有全面素养,比如看待历史的广度、看待现实的深度、对美的追求等。当然,更重要的是一个作家精神上的孤寂,他们对待艺术独立的姿态,身上有一股不怕被潮流忽略和遗忘的勇气,这样能使每一次的出发都是独特的。 二 没有描写苦难,诗意怎会呈现?温暖也是一样,没有冷作为底衬,没有用笔化解寒凉,它从何而来?如果作品一味地展览苦难,却没有希望的微光闪
文艺 |
俗人的简历
简历,是一个人穿自己的鞋,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尘世上独走,抑或是在枯草堆上露天而眠,留下的印迹。 你的简历里会写些什么?我的朋友老E说,羊毛地毯上没有留下他的印迹,他只踩过酒店大堂通往餐厅的腈纶地毯,他的简历很俗,也很轻,轻得几乎没留痕迹。 老E是一个有着草根特质的小人物,四十年前,还是一个滚铁环的少年,时间这只大鸟,一扑翅,把他带到中年。老E埋怨,好些事还没做,好多地方还没
文艺 |
特别的猫
拥有猫是多么奢侈啊,使你的生活时时充满令人惊艳的喜悦,让你体会到用手掌抚触一头野兽光泽柔软皮毛的美好感觉,在寒夜醒来时那紧贴着你的温热身躯,还有那甚至在一头随处可见的普通土猫身上,也能见到的优雅与魅力。 当一只猫轻轻悄悄地走过你的房间时,你可以在他那孤寂的徐行步伐中,瞥见花豹,甚或是黑豹的影子。而当他回过头来凝视着你,他双眼所发出的炙热的黄色光芒,会让你清楚地意识到,这个跟你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文艺 |
唐·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卷(局部) 唐代周昉(约公元745一804年),出身贵族门弟,官至宣州长史,是安史之乱后最著名的人物画家。周昉此作成为举世闻名的唐代宫廷妇女生活图卷。图中女性以雍荣华贵的体态,丰满美丽的形象,在华丽的纱衣下,透着内衣的花饰,画中动物、花鸟丰富了画面,是一幅对人物神情和内心进行细致刻画的绘画珍品。 簪花仕女图卷(局部) 唐代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绢本设色 46cmx180cm 辽宁博物
文艺 |
我爱天空是因为它笨
法籍罗马尼亚裔作家齐奥朗的三段话: 1.我既没有愁苦到足以成为诗人,也没有冷漠到像个哲学家,但我清醒到足以成为一个废物。 2.世界只是一个供我们练习悲伤的场所,无他。我们总要想点儿什么,所以把世界当成了沉思的对象。结果,思想从没错失过一次摧毁世界的机会。 3.蝴蝶的翅膀在山中轻轻颤动,在风的悲鸣渐渐止息之际,懊恼于它们噤声的静默。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你留意到邈远的暗蓝色
文艺 |
我的艺术观
一个作家要有爱一切人,包括爱自己的敌人的勇气。但一个作家不能爱自己,也不能可怜自己,宽容自己,应该把自己当作写作过程中最大的、最不可饶恕的敌人。把好人当坏人来写,把坏人当好人来写,把自己当罪人来写,这就是我的艺术辩证法。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里,在诸多的娱乐把真正的文学创作和真正的文学批判、阅读日益边缘化的时代里,文学不应该奴颜婢膝地向人们心中的“娱乐鬼魂”献媚,而应该以自己无可替代的宝贵本
文艺 |
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在缅甸被日本人围困,国民党政府从云南派兵解救。 事后,出于答谢,英国给出两个选择,一是归还唐摹本《女史箴图》,二是赠予潜艇。 国民党自然选择后者。如今,潜艇早已退休,《女史箴图》价值节节攀升,让很多人扼腕叹息。 再如,奖励澳门三日游,或者现金3000元。所有在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获奖者,相当多的人会犹豫不决,选择之后,也会后悔当初没有接受另外一个
文艺 |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每一个人文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入学时,想必都会被“必读书目”震撼。 长长的一串人名和书名,似乎意味着从最底层拾级而上的阶梯,从入门到精通的甬道。 书单应该是最具有个人色彩的。一个人从小到大读了什么书,为什么读,何以选择了这本而不是那本,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后会凝聚在一个人最后开具的书单里。它就像一个结晶体,把人一生精神成长的漫漫过程展现了出来。 所以,我开的书单无法适用于任何其他人,因为
文艺 |
可能性的世界
人们通常比较害怕的是衰老和死亡,但对阅读真正致命的却是绝望,特别是绝望并不只长一种样子而已,也不是一辈子只终结性地造访你一次。它时时来,化装成各种样子,而且轻重深浅程度不一。 当然,大多数时候并不碍事,它只是某种我们对外头世界的不满和荒凉感受,寥落之心会跟晨雾一般,只暂时迷蒙了我们读书的眼睛,很快自会烟消云散没发生过一样。 但有时它还真的是暴烈袭来,而且还长驻心中不去,凝固成某种走到世界尽头的
文艺 |
文字最特别之处
文字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一方面无远弗届,我们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你现在的感受,一旦把它写成了文字,变成了这个符号,那它就可以离开了这个空间,被其他的人感受到,被其他人阅读;它也可以离开了现在的时间被未来、被以后的人所阅读。 但是,文字更可贵的地方是,它是一个这么不完美的工具。所谓不完美,意味着当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你就不能够单纯地被动接受讯息,你得要懂这些文字符号。 另外,你还要用自己的经
文艺 |
我只想把一副空壳留给这个世界
我们一出生就在一个陈旧的世界上,许多游戏规则要遵守,否则就会被踢出局。 怎样活着永远是活着的课题,人们无所事事的时候会想一想,想不明白的时候就放一边,等无所事事的时候再想一想。 所以一辈子过去了,在死亡这件事上还是浅尝辄止。 当然最好也就是浅尝辄止了,否则一骨碌跌进去,就爬不起来了。 年轻的时候我也想过:要么活得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不断给自己新的东西;要么死去,反正人迟
文艺 |
诗人最爱用的字
如果我们今天用电脑把一些文学家最常用到的字选择出来,这些字会构成一个有趣的美学现象。比如,秦观常常用到“迷”“失”“闭”“孤”这一类字,这些字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美学意义。李白很喜欢用“金”“歌”“酒”这一类字,它们也会产生不同的质感。我们在阅读文学时慢慢会发现,句子本身可能是了解诗人的一个方式,更重要的是单字,单字本身是它真正的质感所在。 如果是另外一个诗人,他可能也会写“雾”,
文艺 |
缓慢的自然
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 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 花一朵朵地开,一瓣瓣地落下。 稻谷成熟,都慢得很。 那些急骤发生的自然变化,多是灾难。 如火山喷发、飓风和暴雨。 一个孩子要长大,是很慢的。 一个人睡觉,也是很慢的,从日落到日出,人才能——休息过来。 (魏延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星光下的灵魂》)
文艺 |
用少年的灵魂去看世界
少年是半成品,半成年。他有一些真挚的东西、迷茫的东西,也有一些想进入成人世界、快些进入成人世界的欲望。 当你变成成人的时候,就会发现成人世界有时候是个荒谬的所在,但是大家都安之若素,并且逐渐遗忘少年时的自己,似乎成年之前的生活只是一个梦。 我觉得,少年进入成人世界的故事是文学上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个阶段很适合做文学式的书写。使用少年视角进行书写其实包含着一种判断: 成人
生涯 |
我不看别人,也不看朋友圈了
2020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颁给了一部叫做《邻居的窗》的影片。在这个故事当中,女主角是一位需要照看三个孩子的中年主妇,从客厅的窗户她可以窥探到对面楼邻居的生活:夫妻间的激情、节日里的派对…… 窗子的另一边,自己和丈夫需要为了工作和生活而忙碌,照看三个孩子让女主角心力交瘁,丈夫在工作时一瓶又一瓶灌下啤酒,女主角忍不住吐槽“对面的邻居似乎不用工作,每天睡到中午才会起床,然
生涯 |
外婆的世界
第一年,向日葵漫野开放的盛景照亮外婆人生最后一段道路。仿佛是我唯一的安慰。仿佛我无法给她的勇气与热情,葵花给她了。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有一次我妈打电话给我,非常害怕的口吻:“娟啊,你赶快回家吧,情况有些不对……” “是不是外婆她……” “唉,你外婆越来越不对劲儿了。你要是看到她现在的样子,肯定会吓一大跳。天啦,又黑又瘦,真是从来也没见她这
生涯 |
疲劳感与仪式感
小区里停着一辆车,前保险杠是裂开的,右前门是凹陷的,一块后视镜是碎的,车身满是划痕,还有一个后胎似乎在漏气……看这车车型并不旧,该是五年前才上市的车子。 那天遇上车主,是个中年人,他正在换车胎,后备箱开着,那只准备换上去的备胎还是崭新的。但他总是套不进,于是我走过去帮他,顺便感叹了一句:“你这车子要是花个几千元整修一下,像辆新车。”他自我解嘲:“就是一个代步车,懒得去管它。三年前
生涯 |
如何成为一个浑然不觉的人
我特别喜欢邻居郑姐来我家做客。因为她每次来我家,总是一边与我聊天,一边帮我把家里收拾一遍。我们谈房价时,她帮我摘菜;我们讨论装修时,她在擦厨房的墙;我们讲各自家乡的美食时,她教我如何用收纳法整理冰箱;当我们开始讲起家人的坏话时,我家里已经窗明几净了。 其实我也特别喜欢去郑姐家做客。在她自己家,她也是一边与我聊天,一边操持家务。当我们谈房价时……好吧,好像我们天天谈房价一样。我的意思是,作为一
生涯 |
故事只讲了一半
那天是星期四,我记得很清楚。 那天早晨一醒来,我从窗户里看见外面灰蒙蒙一片,心想可能天才刚刚亮,想蒙头再睡一会儿。没想到过了两分钟,闹钟“叮铃叮铃”响个不停,我就只好起来了。我八点要准时到单位打卡,闹钟定的是七点。我漱洗完,简单吃了早餐。早餐是一杯牛奶,两个鸡蛋,三块黑面包。很长时间我的早餐都是这样,一直都没有变。之后,我就去上班了。 走在去单位的路上时,我才知道今天是沙尘暴天气。路上行人
生涯 |
我最好的朋友出家了
是真的,出家,去寺庙修行。藏传佛寺,那个地方风景非常美丽,但是手机信号都收不到。每天早起做早功,跪拜,学经书,读经这种。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 过年和她聊了很久以后,我发现她可能拥有了我理想中的自由状态。 不是说出家这个选择,而是说能够做出这个选择的心态和勇气。 在我看来,她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而是主动选择了出家,她主动选择了这样的人生。她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她在向内求索。 其实她出家了这
通识 |
穷养的卫青,富养的霍去病
一 卫青和霍去病是汉朝名将,都是在北伐匈奴的历次战役中崭露头角,最后双双官至大司马,掌管汉朝的军事家。900年后,唐德宗给武庙增加祭祀的名将64人,卫青和霍去病也在其中。 从事业上来说,卫青和霍去病挺相似的。 但如果从《卫将军骠骑列传》里深究一下,就能发现,他们两人除了事业以外,没有半点相似的地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 二 卫青是正儿八经的穷苦孩子。 他的
通识 |
我们误解了语文
语文,学生学得有误解,老师教得也有误解。常听老师和我说:“越教越不会教了!” 不只是技能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基本上是这样理解语文学习过程的—— 例如学《回乡偶书》,首先老师会要求学生记住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他还曾写过一首叫《咏柳》的诗(当然大家亦可以记一记)。然后,老师就会教字词的读音和写法,重点自然是“鬓毛衰”的“鬓”“衰”,反复听写,保证会写会读
通识 |
抬头看看云
科学昌明的时代,有一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这个问题就是:“谚语还有用吗?”如果只是从预见能力的视角去衡量,天气谚语的准确度已无法与现代的监测水平和预报能力相比肩;如果从描述天气现象、气候规律的视角去衡量,天气谚语自有其可取之处。朴素、简洁、生动,至今很多人依然是气象科学的观众、谚语文化的信众,他们笃信:“还是老话儿准啊!”我们拿两则谚语做一番解析吧。 曾经在“你最熟悉的天气谚语”评
通识 |
差一点点
在钱锺书的小说《围城》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方鸿渐和唐晓芙闹分手,女用人来告诉唐晓芙:“方先生怪得很,站在马路那一面,雨里淋着。”唐晓芙忙到窗口一望,果然看到方鸿渐站在大雨中。唐晓芙看得心都融化了,想一分钟后他再不走,就一定不顾别人笑话,叫用人请他回来。这一分钟好长,她等不及了,正要吩咐女用人,这个时候鸿渐忽然“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 我常常会想,如果
专栏 |
大舅妈
大舅妈姓“和”,和珅的“和”。她是一个纯种的满族人,有着典型的“鞑虏”人的长相。如果非要我给你一个画面的话,我会告诉你:她长得极像晚清黑白照片里的隆裕太后,尤其是人中以下那部分。 父亲和母亲的家住得不远,两家人都互相认识,他们的婚姻还是三姑父和姥爷一手包办的,他们领完证连喜酒都没有摆就拎着两个大包袱进城打拼了。从一穷二白到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在城里定居,经历了四五年。虽然离老家很远,但是
专栏 |
陪读
那年头母亲往返于县城与老家——为了陪读。说是陪读,母亲初中毕业,并不能辅导我们的功课,主要还是做饭,照顾起居。 姐姐上高三的时候,母亲来到了马岭。我们租住在一个院子里,但主要适用范围还是正房那三间。卧室搁着一张床,墙上挂着日历,窗台上搁着雪花膏,客厅摆着一张桌子,左边的房间地上摆着一些苹果。我那时候上初中,周六周日就来到这里,周日下午再从这里出发。院子里铁丝上晾晒着表姐给我的一条牛仔
专栏 |
错过了一场五块钱的庙会
我年轻气盛的时候也干过裸辞这事,还不止一次。 第一次,也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某报社的驻省记者站,牌子够亮,收入还不错,唯一让人吃不消的,就是有个脾气暴躁的老站长。用一个同事的话来形容:这糟老头子就像个开关失灵了的电动娃娃,总是毫无来由地原地爆炸。 众同事不胜其苦,为了生计也只能一次次忍耐下来。我就不一样了,我刚毕业一年多,我想我还年轻得很啊,凭什么总惯着您老的臭脾气,于是
专栏 |
可能是让你后悔的“香饽饽”专业
2023年高考已经结束,大家或许在不安中等待成绩,或许在面对未知中感到忐忑,都在期待可以读到心仪的专业,开始全新的职业起点。 而很多考生在选专业时,因为缺乏相应的经验,通常会选择那些并不熟悉,只是听起来热门、稳定、福利好的专业,等到真正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这些所谓的“香饽饽”,并不像自己一开始想象的那样抢手,反而是就业压力重重,本期我们就来聊几个可能让你后悔的“香饽饽”专业。 一、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