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11期
卷首语 |
卷首语
天气回暖,万物复苏,又到了人类眺望远方、热衷旅行的季节了。 人总是对远方抱有一种梦想,对于此生到不了的地方还是有热情,他们吟唱着“生活在别处”,背起行囊奔赴远方。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去到一个新地方就已经足够值得欢喜,但对有些人来说却是在找寻,在生活之外寻找一个地方,在那里找寻自己的理想生活。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远方充满诗意?旅行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旅行到底能不能安慰你的内心?
视点 |
那些辞职旅行的人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写道:“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不论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德波顿生活在伦敦,在看到一本画册上的沙滩与棕榈树后,他抱着对热带风情的想象去了加勒比海域的小岛旅行。 在现代城市工作的很多年轻人经历过类似的内心冲动。这种冲动有时甚至不需要鲜活
视点 |
400年来,我们游的是同一个世界吗?
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中国人就几乎不往外跑了,所以,在大航海时代,当欧洲人在世界各地开疆拓土时,中国人对外界一无所知。只是偶尔跑进来几个传教士,谨慎地向金銮殿里的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传达一些海外消息,比如世界上新发现了一个地方叫美洲。在4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人到达了美洲、非洲、亚洲。而中国人这段时间的旅游史是空白的,一厢情愿地认为:天朝即为世界。 一直到鸦片战争的炮声响起,中国人
视点 |
古人是如何旅游的?
旅游是今人热衷的一项活动,不仅能放松心情、开阔眼界,运气好的话,途中还能结交到朋友,甚至邂逅生命中的另一半。其实,古人也很热衷于旅游,这一篇我们就来聊聊古人是如何旅游的。 古代的交通条件远不如今天,旅游难度较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古代的旅游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文人士大夫,他们有钱有时间,且兴趣雅致,喜好寄情于山水与名胜;第二类是商人群体,他们走南闯北,行商
视点 |
拿命旅行的徐霞客
徐霞客是明代地理学家,曾经踏遍中国大地,探寻名山大川,写下了“奇文字”《徐霞客游记》。世人多感叹他游历之丰富,感慨他成就之非凡,便把他的名字印在语文课本上,写进景区介绍中…… 作为中国第一代驴友,徐霞客究竟是怎样做到三十多年只旅游,不工作的? 江南有奇人,徐氏子弘祖 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有这样一句话:“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
视点 |
你是去旅行啊,又不是去数数
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在旅行中,你最讨厌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有没有什么你不喜欢的想法?”他这一问,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下面三句话: 一、“来都来了。” 这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一句旅行口头禅,“来都来了”,就是因为这四个字,导致了很多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美味的饭店,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可看点的景点,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可欣赏性的演出,永远都是人满为患。 我自己
视点 |
旅行为什么不能安慰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每周日晚上八点会放一部美国电影。当时我家里有一台十二寸黑白电视机,我记得我看了一部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格里高利·派克演的。有一句台词印象深刻,是他对黑人仆从说的:“我们文明人娶妻子,是用感情的,你们是用牛和马,你们夫妻分开了,把牛和马再要回来,我们不一样,感情要不回来。”这句台词非常政治不正确,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到现在。当然,我还记得影片中的非洲景
视点 |
说起来很久不曾去旅行
越是隔离,我就越是怀念旅行。但我其实并不算一个喜欢旅行的人,我嫌麻烦。不像我的许多朋友,一年两次外出,精准如服药,到点就必须去。以前觉得收拾行装,购票乘机很麻烦,现在有了猫就更觉得麻烦。以前听说有些老太太在昆明住了一辈子没去过翠湖,觉得难以置信,现在会认为是家里人口众多,生活不易。 如果不去考虑所有的麻烦,旅行是对日常生活的反对。首先是剥离了工作,然后是剥离了熟悉,最后你的确知道
大学 |
在大学如何读书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于,把最有趣味的读书变成最乏味的读书。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就应从中学那种压抑的、苦不堪言的读书中解放出来,真正为趣味而读书,起码不要再为考试去读书。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读书是为什么? 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有一次正讲得得意洋洋、满头大汗,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发问:“金先生,你的逻辑学有什么用呢?你为什么搞逻辑学?”“为
大学 |
假如理想没有照进现实
理想这个东西,通常在人生早期就会埋下种子。比如我的理想雏形始自七岁,是在我爸的引导下建立的。 我自从小学一年级,就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我那威严的爸勒令:放学后必须准时回家,回家后必须伏案学习至上床睡觉,雷打不动。晚饭后,楼下小朋友玩耍的欢笑声总会飘进小屋,扰攘得我抓心挠肝。一年级期末考试结束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向我爸提问:“爸,那谁家小谁小测验总得四分,还有谁谁,老得两分,为什么
大学 |
成为一名中学老师后
1 上大学前,我的人生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 2008年,我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考入黑龙江省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 在高中,艺术并不是我的学业重点,相反,我的高中母校历来是黑龙江的物理竞赛重镇,所以高中入学的第一周,我选择了参加学校的物理竞赛课程,提前学习高中物理的主要课程。 我后来并没有成为学校物理奥赛班的在编成员,因为当时我留着长长的头发,还喜欢穿超短裙。在一个都是外县
文艺 |
抄稿记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字已经写得非常好了。因此,常常接到抄稿任务。黑板报文章,老师的备课教案,学习资料的油印板刻,开学时同学作业本封面课目和姓名填写。 我就读的初中学校是全镇唯一的中学。那时候还不叫镇,叫区,辖制着五个乡二十多个村。从初一到初三,有一千名学生。那时候,很多家庭并没有供孩子上中学的条件,很大一部分孩子都在辍学中,早早参与了家庭生活生产劳动。这一千名学生,是同龄中的幸
文艺 |
雨滴和雨滴在大地重逢
雨落在头上,冷冷的。我用手摸摸。密密的圆珠形的雨,从高高的天际落下来,每一滴都很冷。每一滴雨都像破碎的脸孔,无法复原。雨下了好几天,下下停停,停停下下。山路泥泞,也没什么地方可去,我便坐在雨廊里,看雨怎么落下来。天空灰白色,乌蒙蒙,海拔略高一些的山峰也隐没了。雨扑簌簌飘摇,加速度落下来。雨从一个巨大的筛子中落下,透亮,一滴粘连一滴,形成绵长的雨线。雨线和雨线并不交织,像垂下的璎珞。雨线
文艺 |
母亲最后的房子
2002年,母亲自己买了一套房子,待装修好入住,已是转年头上,她整整80岁。这可以说是她晚年最大的一件事。将近20年前,她在日记里一再写道:“什么时候,我能有一间北屋,有大玻璃窗,让阳光普照在我的花上,清清静静地度过晚年。” 最终可以说,她是在现实的意义上实现了弗吉尼亚·吴尔夫讲的“自己的一间屋”了。母亲给姐姐写信说:“学校说给我钱购房,实在是太晚了,我都快80岁了,所以我把新房
文艺 |
何为美裳
从某个时期起,我就停止了画设计图。有时在构思下一季服装时,想法天马行空,根本无法用笔画出来,也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当我想向助手们表达我的意思时,就直接将布料搭垂在人体模型上。那是我跟布料之间的对话。 天然的材质是有生命的。夸张地说,就是你要清楚那块布料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衣服。当我用手触摸布料时,就会通过感受它的轻重度、悬垂感或是飘逸感来思考。“触摸”就是一切。它们自己会告诉我
文艺 |
被徐志摩嫌弃的肉松的一生
1 1925年,一辆途径满洲里的国际列车里,躺着一盒肉松。它是个临别礼物,来自福建人陈博生,大约摸是陈博生家里人做的。但收礼物的人似乎不大买账,他叫徐志摩,他的整个心思都在女朋友陆小曼身上。火车上睡不好,他“怨”小曼没给他准备睡衣;火车上吃不好,他“怨”小曼水果都不给自己买几个。自己身边唯一有的食物就是这盒肉松,但他嫌肉松干巴巴,噎得慌,并不打算吃。当然,“干巴巴,噎得慌”并不是陈博生家
文艺 |
汉代瓦当·四灵图
汉代瓦当·四灵图 瓦当,是中国古时建筑屋檐下,用以挡住瓦片的空洞的,有半圆形和圆形的,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又能把瓦片造成的空洞堵住,防止麻雀、蛇等小动物作窝。瓦当上的纹样,是一种薄浮雕,但从其造型、动态上,可窥见当时绘画之一般。上图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玄武是蛇与龟的合体。在汉代,这些动物被视为神灵,所以称为“四灵”。古人把东西南北中分别用青白赤黑黄相配,这样按照方位排列,东为青龙、西为
文艺 |
胜负谁先
日本以培养围棋人才而著称的木谷道场的创办人木谷实有个小故事。某日两个弟子下了两盘棋,各胜一局。弟子甲汇报说:“我今天一胜一负。”弟子乙也说:“我同样是一胜一负。”木谷实问清具体情况后,对乙说:“你不是一胜一负,而是一负一胜。”弟子乙说:“反正每人赢一盘,‘一胜一负’和‘一负一胜’有啥区别?”木谷实严厉地指出:“如是单淘汰赛制,负了一局后,就不可能有再胜一局的机会。” (小艺摘自南
文艺 |
美没有家
凡是美,都没有家。 这话是沈从文说的。他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流星,自有来去的方向,谁能左右?再比如缕缕月光,何曾受人束缚?还有萤火虫,漫天飞舞于野外时,那才是真正的美。落花也是,一朵花离开了枝头,没有了家,飘零于地,也就有了落花之美。 很多时候,美源于距离。家是归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家也蕴含着不同程度的占有。一样事物,一旦能拥有,甚至占有,也就失去了新鲜感。而美的内涵
文艺 |
灵魂只能独行
我们陷入精神上的惶恐,没日没夜地想这些事情,很羡慕那些头脑一根筋的人轻易获得的无上幸福,希望刹那间忘掉那些邪恶的知识,变得像兔子一样心志单纯。 黑格尔说,你可以把黑暗中的一棵树当作人,但你一旦看清它是棵树,就没法再把它看作一个人。 一般来说,旷日持久地凝神思索的人迟早会想出一点什么来,当然,别人是否会承认他思考的价值是另一回事。这种人在脑子深处有一个锚点,或者说一个在思维的
文艺 |
情感关系
人的情感关系有四种。第一等好的,在金字塔尖,志同道合的伴侣。这样生活即便朴素简单只是过得去,也是好的。 第二等,独身。如果经济与精神有准备,独身是精简与有效的。 第三等,有心意虽不能互通协调但对自己极为善待与照顾的伴侣。这也是人世间的一份福报。 第四等,既不能心意互通又不能善待的伴侣。轻则分离、互伤,重则带来损耗、毁灭。 这个分类里,世间男女百分之八十都是金字塔
文艺 |
广告逗笑你
幽默处处有,光是看广告,就能找到许多让人会心微笑的趣点。 银行推销房屋贷款,对屋主说:“改巢换贷。” 卖花广告巧妙地提醒:“抽烟和忘记太太生日对健康都有害。” 古董店广告:“请进来买你祖母不要的玩意儿。” 一家美国书店门上贴着:“在好莱坞把片子拍得乱七八糟之前,先买一本好小说读读。” 热水器厂家广告:“买便宜热水器,会陷你于水深火热之中。” 推销孕妇
文艺 |
人生应该是愉快的
我以为就大概说起来,东方的日常生活与西方的日常生活里面有一个很显著的异点,就是我们偏于“静默严肃”,他们则偏于“焕发”“快乐”。 我说这话,并非崇拜西洋,觉得事实的确如此。我平时最怕参加生友聚会,因为一个一个呆坐着像城隍老爷,恭恭敬敬地问问尊姓台甫,实在觉得不舒服;有的时候参加国外师友的宴会,就是座有生客,但是因为他们很活泼,很会说笑,也就如坐春风,觉得很快乐,自己不知不觉地也加
文艺 |
极简那个“极”
一日听朋友说,她近来崇尚极简生活。朋友爱读书爱书法,我就对她说,那你每日的看书写字亦成多事矣。既是朋友,就该坦诚,我直言对所谓极简生活的不以为然。 不是对“简”,是对那个“极”。我也是喜欢简单生活的,吃得简单一点,住得简单一点,消遣简单一点,心思简单一点,这样的人生,其实很洒脱很舒服的。但若是简单到极端,则生活中就一点余裕和悠游也都没有了,只成枯寂,就不像人过的生活了。人欲横流,
文艺 |
沉潜
懂水产的人说:“静水鲤鱼流水鲫,青鱼沉底鲢鱼浮。”沉潜是一种功夫。 在南极水路交界处,全是滑溜的冰层或尖锐的冰凌。水陆两系的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展示了企鹅登陆的全过程。将要上岸时,企鹅猛低头从海面拼力往下沉,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就越大。一直潜到合适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蹦出水面,腾空落
文艺 |
最
读者们最喜欢问我的问题,都和“最”字有关。 什么是“最”好吃的?什么是“最”好喝的?哪一家餐厅“最”便宜?你“最”喜欢哪一个作家?为什么“最”喜欢背这个和尚袋? 这个“最”字“最”难回答,因为我的爱好太多,尝过的美味也太杂,很不容易一二三地举出例子,而且对其他的“最”也很不公平。 什么是“最”呢?从比较开始。没有“最”便宜的,就没有“最”贵的了。 通常以价钱来衡
文艺 |
理解很难
理解一个人是艰难的事,必须对被理解者的全部经历、思想和心理感情状态都熟悉才有可能。 这里存在着自己的见解、成见、经验等等的限制,也存在着心理感情的微妙变化和差别。对于经历丰富、思想复杂等等具有丰富人生内容的人,理解不仅困难,而且掌握很不易。知人者难,即此也,人如以己心度彼心,鲜有不偾事致祸败者。 理解一个复杂的人等于读懂一本艰难的书,甚至更困难。 (Amy摘自上海远东出版
活法 |
好的垃圾堆该是什么样
如果想比较一下社会文明程度的细节的话,恐怕没有比它的“垃圾堆”更直观的了。 回国工作之前,我在法国已经习惯垃圾分类并践行多年。而现在,法国垃圾分类更为严格,设施也更为完善,每个住宅楼门前从原来一个垃圾桶增至三个,排成一溜在街边,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会像我们印象中那样脏乱差,好像垃圾堆就应该有“垃圾堆样”。如果在那个位置将垃圾桶移开,放一张躺椅,你依然可以在那里晒太阳而不会感到有
活法 |
没有观点的人能不能好好生活?
我从小是一个不太有自己观点的人。我觉得似乎每个人说的话都有道理,我不想辩驳,只会在心里琢磨回味。即便到了大学读哲学系,又看了一堆杂书,自己慢慢被充实,似乎可以对一些事情形成某种观点了,但这些观点往往也立不住脚。因此,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适应社会。但回过头想想,那时候我是否期望有人给我一些明确的指导,是否自己形成某些厉害的观点就能过得更好呢?答案是:否。 我承认,我经历了一
活法 |
怎么解释“我睡了”?
假如你是一千年后的历史系考生,正在进行此生最重要的考试,你面前的考卷只有一道题,题目是一张考古专家挖掘出的来自2021年的聊天记录。上面的谈话双方,一方说“我睡了”,另一方道“晚安”。“我睡了”三个字划重点,请你词语解释,你要怎么答? 熄灯、上床、入眠?恭喜你,你基本和及格无缘了。 在移动互联网制霸的2021年,生活极大丰富了“睡”的含义,不仅有生理睡眠,还有社会性睡眠——
活法 |
张铁匠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人吃辣椒图辣哩,牛吃枣刺图扎哩,酸枣刺是牛的调料。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一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
通识 |
在今天,古代皇帝们能做什么工作?
帝王的话题总会引起热议,有人这么说,有人那么说,意见不一,争执不下。其实,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除了换一种心情,不妨也换一种假设。 倘若有些古代皇帝突然穿越到现代,放下帝王的身段,安心做个现代社会里的上班族,那他们都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呢?所谓帝王生涯里的荣辱功过,都可以在他们的新工作中瞧个清楚明白。 汉高祖刘邦——金牌男主播 主播这一行,常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男神款,
通识 |
为什么中国神仙竖着飞,西方神仙横着飞?
飞行是古时候全人类难以割舍的梦想,自己飞不起来,也要让画里的人物、故事里的人物飞。但在飞行姿势上,中西依旧存在微妙的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的神仙们飞行时多采用站姿,大部分还站得十分端正。 而西方以超人为首的一群“新生代飞行爱好者”更爱采用水平飞行的方式。 那么,为什么中国神仙普遍竖着飞,而西方神仙更爱横着飞呢? 目的地决定飞行方式 中国的神仙们在天上有“据点”
通识 |
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觉?
古时候没有电,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觉? 答:明朝嘉靖年间,造访中国广州的葡萄牙学者克路士,记录了一幕奇特的“夜生活”场景:在“碰巧一个有月亮的夜”,他和几个伙伴在河边闲谈,却忽见一艘游艇驶来,游艇上的几位广州本地青年,正欢快地弹奏着各种乐器。同样精通乐器的克路士见状手痒,也加入到这群文艺青年的行列里,大家在欢快乐曲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以克路士本人的话说:“我是第一个有记录的
通识 |
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我们和其他物种不同? 许多人会说是我们的思考能力:鸟儿飞,鱼儿游,人思考(这里的思考指的是解决问题、推理、进行复杂的阅读或是任何需要付出努力的脑力劳动)。 莎士比亚在 《哈姆雷特》中赞美我们的认知能力:“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他的理性是多么高尚!”不过,过了三百多年,亨利·福特却挖苦道:“思考是世上最难的事情,这也许是只有少数人能够从事思考的
专栏 |
经典的意义与路径
徐兆寿 天道轮回。再大的疫情我们都要理性面对,同时,冬去春来,夜终日出,一切灾难都将退潮,新的生活又将重复。人类如何在疫情面前以人的方式应对灾难和渡过苦海,又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无常生活中建立人的理性、尊严与价值,这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还记得当我在大学时代阅读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看到西西弗斯终于告别诸神的惩罚体制而奔跑在自由的太阳底下,倾听万物的声音,开始自己确立存在的精神时
专栏 |
阅读是一种打开
孙藜 看书和看电影、看短视频都是“看”,但相差极大。这个看似常识般的废话,其实揭示出媒介对我们的“阅读”有着深刻影响。因为“字书”不是Facebook,它总是在一定厚度中按照某种线性秩序得以展开。一行行,一页页,我们的眼睛、心灵和思维随之流动,这种流动要奏效,一定也是读者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主动地重建一个世界、重建一种秩序。 这与刷“抖音”时对流动影像自然而然地接受有着极大的
专栏 |
书籍多情似故人
卜卡 前几天,封闭在家,却反而有了写诗的冲动,乱画了一首歪诗,大意说遂想起关二爷,他爱读《春秋》,复感叹神州古代真不简单,战神杀神都会作诗,我说的是项羽和荆轲,还戏谑古希腊的阿喀琉斯和007就不行。 有一次,碰到了说实话的朋友,说读诗真难,不要说读懂了,捧上一部还没打开读就已经“读”不懂了,不敢读了,人已经先就被诗歌吓倒了。也的确,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作为读者的精读能力首先就自我
专栏 |
快时代,慢读书
文雯 最近,和一位00后小朋友谈起读书,他说在网上看到一个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只能理解他已经理解的东西,既然如此,那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早就表达过类似的看法:“事实上,每个读者都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的确,所谓会心一笑,所谓共鸣与感动,其实都是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穿越作者提供的文字,我们与自己的灵魂相遇了,我们看见了在日常生活中无暇照顾的那
专栏 |
关于我是如何选择一本书的
时潇含 我是一个很喜欢读闲书的人,一读起书就像是老房子着起了火。我坚信人是需要享受无用的乐趣的。透过文字,我们可以闻到颜色,听到香味,看见葡萄酒杯里摇曳蒸腾的香气,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正在孵化的茧,在被毛毛虫称为尽头的地方变成了蝴蝶。 也许这样的乐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寻求,有的人在威士忌里找到,有的人在上帝那里找到,有的人在爱中找到,而我相信这种乐趣藏在文字里。对我而言,